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与超导电性相关的术语和定义,包括超导的基本特性、现象及应用等。本文件适用于超导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及相关领域的交流和标准化工作。
Title:Electrical terminology - Superconductivity
中国标准分类号:K13
国际标准分类号:17.2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GBT 2900.100-2017 是中国国家标准中关于电工术语的重要文件之一,其核心在于定义和规范了超导电性的相关术语与概念。超导电性是指某些材料在特定温度下电阻完全消失的现象,这一特性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本标准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统一的语言框架,还为工业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超导电性最早于1911年由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末林·昂内斯(Heike Kamerlingh Onnes)发现。他观察到汞在接近绝对零度时电阻完全消失,这一现象被称为“超导转变”。根据GBT 2900.100-2017的规定,超导体被定义为在临界温度(Tc)以下表现出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的材料。这种特性使得超导体在电力传输、磁悬浮列车以及核磁共振成像(MRI)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超导电性的独特性质使其成为许多高科技领域的核心技术。例如,在电力系统中,超导电缆可以显著降低输电过程中的能量损失。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已有多个超导电缆示范项目成功运行,其中美国长岛的超导电缆项目每年可节省数百万美元的电费支出。
尽管超导电性带来了诸多技术突破,但其广泛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大多数超导体需要在极低温度下工作,这增加了运行成本;其次,高温超导材料的研发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
GBT 2900.100-2017 的发布为推动超导技术标准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未来,随着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和技术的进步,超导电性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关键作用,为人类社会带来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