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栽培的技术要求,包括选地整地、品种选择、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环节。本文件适用于科尔沁沙地及其类似生态区域的紫花苜蓿栽培与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ultivation of Alfalfa in科尔沁 Sandy Land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TCAAA 085-2022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栽培技术规程》是针对科尔沁沙地这一特殊生态区域制定的技术规范。今天我将聚焦于新旧版本中关于“灌溉管理”这一条目的变化,并详细解析其应用方法。
在旧版标准中,灌溉管理仅规定了灌溉次数和大致的水量要求,缺乏具体的指导性内容。而新版标准则更加细化,明确了不同生长阶段的灌溉频率、每次灌溉的具体量以及土壤湿度监测的重要性。
以苗期为例,新版标准指出,在幼苗出土后至第一片真叶展开前,应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避免积水导致根系缺氧。此时的灌溉频率建议为每两天一次,每次灌水量控制在每亩10-15立方米之间。当幼苗进入快速生长期时,灌溉间隔可以缩短至每天一次,同时增加单次灌水量至20-30立方米。
此外,新版标准特别强调了土壤湿度监测的作用。通过使用便携式土壤水分测定仪定期检测耕层土壤含水量,确保其始终处于适宜范围内(一般为田间持水量的60%-80%)。如果发现土壤过于干燥,则需要及时补充水分;若土壤过湿,则需暂停灌溉并采取排水措施。
这种精确化的灌溉管理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紫花苜蓿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还能有效节约水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种植者应当严格按照新版标准的要求执行灌溉计划,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灵活调整具体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