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绝热用聚异氰脲酸酯制品的定义、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文件适用于以聚异氰脲酸酯为主要成分,用于各种管道、设备及其他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的绝热制品。
Title:Rigid polyisocyanurate thermal insulation products
中国标准分类号:Y31
国际标准分类号:91.120.1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GBT 25997-2010 是中国国家标准,规定了绝热用聚异氰脲酸酯(PIR)制品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以下是与该标准相关的常见问题及其解答。
该标准适用于以聚异氰脲酸酯为主要成分的绝热材料制品,主要用于建筑、工业设备及管道的保温隔热。其主要目的是规范产品的性能指标,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根据 GBT 25997-2010,PIR 制品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这些指标直接影响产品的绝热效果和安全性。
要判断 PIR 制品是否符合该标准,需要通过以下步骤:
只有同时满足所有性能指标的产品才能被视为符合 GBT 25997-2010 标准。
导热系数是衡量绝热材料性能的核心指标之一。对于 PIR 制品,导热系数越低,其保温隔热效果越好。根据标准要求,PIR 制品的导热系数不得超过 0.024 W/(m·K),这是为了确保其在各种环境下的高效节能表现。
PIR 制品的阻燃性能通常通过氧指数测试来评估。根据 GBT 25997-2010,PIR 制品的氧指数需达到 26 或以上,以确保其具备良好的防火性能。此外,产品还需通过相关燃烧测试,如 GB/T 8626 中的火焰传播测试。
PIR 制品的耐温范围通常为 -50℃ 至 +150℃,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可以满足大多数建筑和工业应用的需求。但在极端高温环境下(如超过 150℃),建议选择其他更适合的绝热材料。
PIR 制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具有一定的环保特性。然而,由于其原料中含有异氰酸酯类物质,在生产和废弃处理时仍需注意安全操作和妥善处置。
在使用 PIR 制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这些措施有助于延长 PIR 制品的使用寿命并保持其性能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