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松毛虫防治的术语和定义、防治原则、监测与调查、防治措施及效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松毛虫的综合防治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ine Caterpillar Control
中国标准分类号:B 7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松毛虫是一种严重危害森林生态系统的害虫,其大规模爆发会对林木资源造成巨大损失。为了有效控制松毛虫的危害,我国制定了国家标准《GBT 24882-2010 松毛虫防治技术规程》,为松毛虫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
该规程详细规定了松毛虫防治的基本原则、监测方法、防治措施及效果评估等内容。其中,监测方法是防治工作的基础。规程要求通过定期巡查和调查,掌握松毛虫的发生规律和种群动态。例如,在春季和秋季,需对松树林区进行全面检查,记录幼虫密度、成虫数量等关键指标。
规程强调采用综合防治策略,即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同时结合物理和人工措施。生物防治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主要包括释放天敌昆虫(如赤眼蜂)和施用微生物制剂(如白僵菌)。这些方法具有环境友好、可持续性强的特点。
虽然化学防治可能带来一定环境污染风险,但在紧急情况下仍不可忽视。规程对化学药剂的选择、配比以及喷洒方式进行了严格规范,确保作业过程的安全性。
规程还提出,防治工作完成后需要进行效果评估。评估指标包括虫口密度下降幅度、林木受害率变化及生态环境恢复情况等。通过科学评估,可以及时调整后续防治方案,提高防治效率。
例如,在四川某大型松林区,经过一年的综合治理后,松毛虫种群密度从最初的每平方米30只降至不足1只,林木受害率从40%降至5%以下。
总之,《GBT 24882-2010 松毛虫防治技术规程》为我国松毛虫防治工作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得到了广泛认可。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监测技术和防治手段的研究,推动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