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土壤中总砷的测定方法,采用原子荧光法。本文件适用于土壤样品中总砷含量的测定。
Title:Soil quality - Determination of total mercury, total arsenic and total lead - Part 2: Determination of total arsenic in soil by atomic fluorescence method
中国标准分类号:X12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80.1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GBT 22105.2-2008是中国国家标准《土壤质量 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的第二部分,专门用于指导土壤中总砷含量的测定。这一标准不仅为环境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还为土壤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奠定了基础。通过原子荧光光谱法(AFS)的高效检测手段,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估土壤中的砷含量,从而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原子荧光光谱法是一种基于元素原子受激发后发射特定波长光的分析技术。在测定土壤中总砷时,样品经过消解处理后,砷元素被还原为气态砷化氢(AsH₃),并通过载气带入原子化器中。当砷原子受到光源激发时,会发出特征荧光,其强度与样品中砷的浓度成正比。这种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强以及操作简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土壤、水体及大气颗粒物中砷的测定。
近年来,中国部分地区因工业活动导致土壤砷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例如,某矿区周边土壤中砷含量超标达数倍,严重影响当地居民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通过采用GBT 22105.2-2008标准,环保部门对该区域土壤进行了全面监测,发现砷污染主要来源于矿石开采和冶炼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基于监测数据,相关部门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理方案,包括土壤改良、植被恢复及污染源控制。
GBT 22105.2-2008标准的推广实施,不仅提升了土壤砷污染监测的规范化水平,还促进了相关技术的发展。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样品前处理的标准化程度不足、仪器设备成本较高以及技术人员专业技能欠缺等问题。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标准细节,加强培训和技术支持,以实现更高效的土壤砷污染监控。
综上所述,GBT 22105.2-2008标准在土壤砷污染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得到了广泛认可。通过持续优化技术和提升管理水平,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土壤资源,维护人类健康与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