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寒潮的定义、等级划分及其判定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寒潮天气过程的监测、预报、预警及评估等相关工作。
Title:Cold Wave Grade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6
国际标准分类号:07.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寒潮是影响我国冬季气候的重要天气现象之一,其带来的剧烈降温、大风和降雪等极端天气对农业、交通、能源供应以及人们的生活都具有显著影响。为了科学地评估寒潮的强度及其可能造成的危害,中国制定了国家标准《GBT 21987-2017 寒潮等级》(以下简称“标准”)。这一标准为寒潮的分级提供了明确的依据,有助于相关部门提前做好防灾减灾准备。
根据GB/T 21987-2017的规定,寒潮被划分为三个等级:弱寒潮、强寒潮和超强寒潮。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冷空气入侵后48小时内日最低气温的下降幅度以及过程最低气温与当地特定温度阈值的比较。例如,在北方地区,当某地的日最低气温在48小时内下降8℃以上,且过程最低气温降至-10℃以下时,则可判定为弱寒潮;而强寒潮和超强寒潮的标准则更为严格,涉及更大的降温幅度和更低的温度水平。
寒潮不仅会导致气温骤降,还可能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例如,2021年春节期间,一股超强寒潮袭击了我国南方地区,导致多地出现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此次寒潮造成电力设施受损、农作物受冻以及交通中断等问题,直接经济损失超过百亿元人民币。因此,了解寒潮等级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针对不同等级的寒潮,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对于强寒潮和超强寒潮,需加强供暖保障,提前检修电力设备,同时通过媒体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居民注意保暖和出行安全。此外,农业部门应及时指导农民采取覆盖保温等措施保护作物,减少经济损失。
GB/T 21987-2017寒潮等级标准为我国寒潮监测和预警提供了科学依据,使防灾减灾工作更加精准高效。未来,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寒潮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进一步完善寒潮监测体系,提高预报准确率,将是我国气象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