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穴位埋线的技术操作要求、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及适应症与禁忌症。本文件适用于采用穴位埋线技术进行治疗的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
Title:Acupuncture Technical Operation Specifications - Part 10: Embedding Thread at Acupoints
中国标准分类号:C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4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GBT 21709.10-2008 是中国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的一部分,专门针对穴位埋线技术的操作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和指导。穴位埋线是一种将可吸收的生物材料植入特定穴位以达到治疗效果的技术,其核心在于通过长期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这一技术不仅继承了传统针灸的精髓,还结合现代医学理念,为慢性病、肥胖症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穴位埋线技术的特点
穴位埋线技术具有显著的优势。首先,它能够持续释放刺激信号,延长治疗时间,减少患者复诊频率。其次,由于使用的材料通常是羊肠线或其他可吸收材质,因此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成本。此外,这种技术可以针对不同疾病调整埋线的深度和位置,从而实现个性化治疗。
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根据GB/T 21709.10-2008的规定,穴位埋线的操作需要严格遵循以下步骤:
在操作过程中,医生需特别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同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埋线的密度和数量,避免过度刺激。
实际案例分析
以肥胖症为例,穴位埋线技术已被证明具有较好的疗效。例如,在某医院的一项研究中,40名肥胖症患者接受了穴位埋线治疗,经过6个月的随访,其中32人体重明显下降,平均减重达8公斤。这表明穴位埋线不仅能改善代谢功能,还能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GB/T 21709.10-2008为穴位埋线技术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使其成为中医现代化的重要实践之一。未来,随着更多临床研究的开展,这一技术有望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