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多功能防护光伏电缆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文件适用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中用于电力传输的防护电缆。
Title:Multi-functional Protective Photovoltaic Cable
中国标准分类号:K13
国际标准分类号:29.060.20
发布单位: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全国电线电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当前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光伏电缆作为连接太阳能组件与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和安全性备受关注。TSTIC 110101-2024《多功能防护光伏电缆》作为最新发布的行业标准,对光伏电缆的结构、材料、性能及测试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本文将聚焦于新老版本标准中关于“电缆耐候性测试方法”的差异,深入解读这一变化的意义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影响。
在旧版标准中,对于光伏电缆的耐候性测试主要依据GB/T 18655—2009《电线电缆耐热、耐寒、耐臭氧试验方法》,该方法主要从温度循环、紫外线照射、臭氧老化等角度出发,评估电缆在户外环境下的适应能力。然而,随着光伏系统安装环境的复杂化,特别是高湿、高盐雾、强紫外线辐射等极端条件的频繁出现,原有测试方法已难以全面反映电缆在真实使用环境中的表现。
TSTIC 110101-2024在保留原有测试项目的基础上,新增了“盐雾加速老化测试”和“湿热循环测试”两项关键内容。其中,盐雾测试模拟了沿海地区或工业污染区的腐蚀环境,通过在特定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进行喷雾,观察电缆护套材料的腐蚀情况;湿热循环测试则通过高温高湿交替作用,模拟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的气候条件,评估电缆在长期潮湿环境下的绝缘性能和机械强度变化。
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标准制定者对实际应用场景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光伏电缆在极端环境下运行安全性的高度重视。对于生产企业而言,这意味着需要在原材料选择、生产工艺控制以及成品检测环节投入更多资源,以确保产品符合新版标准要求。同时,对于用户来说,选择符合TSTIC 110101-2024标准的电缆,意味着获得了更高的使用保障,特别是在高风险区域安装时,能够有效降低因电缆老化导致的故障率。
此外,新标准还对测试条件进行了细化,如盐雾浓度、湿度控制精度、循环次数等均做出了具体规定,使得测试结果更具可比性和重复性。这种精细化管理有助于推动行业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促进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
综上所述,TSTIC 110101-2024在耐候性测试方面的改进,不仅是对旧标准的完善,更是对光伏电缆安全性能的一次重要提升。无论是制造商还是用户,都应充分认识到这一变化的重要性,并据此调整相关策略,以应对日益严苛的市场和技术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