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高粱蚜测报的调查方法、数据记录与处理以及预报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高粱生产中高粱蚜的监测、预警及防治工作。
Title:Norm for Forecasting and Survey of Sorghum Aphid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高粱蚜(学名:Macrosiphum avenae)是一种对高粱作物具有严重危害的害虫。为了科学有效地监测和控制高粱蚜的危害,我国于1995年制定了国家标准《GBT 15804-1995 高粱蚜测报调查规范》。这一标准为高粱蚜的监测与防治提供了系统化的指导,是农业病虫害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GBT 15804-1995规定了高粱蚜测报调查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术要求。其核心目标在于通过系统的监测,及时掌握高粱蚜的发生动态,为农业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标准中强调了调查的时间节点、取样方法以及数据记录方式,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高粱蚜不仅会直接刺吸植物汁液,导致植株生长受阻,还会传播多种病毒病,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威胁。例如,在某地的一次高粱蚜爆发事件中,未及时采取防控措施的田块产量损失高达30%以上。因此,加强监测是预防高粱蚜灾害的关键步骤。
GBT 15804-1995提出了多种调查方法,包括目测法、网捕法和诱捕器法等。其中,目测法是最常用的手段,操作简便且成本低廉。调查人员需在田间随机选取若干点位,统计每株高粱上的蚜虫数量。
在某省的一次高粱蚜监测项目中,技术人员严格按照GBT 15804-1995的标准开展工作。通过连续两年的监测发现,高粱蚜的高峰期集中在7月中旬至8月初。基于这些数据,农业部门及时组织喷洒生物农药,成功将蚜虫危害控制在较低水平,保障了当年高粱的丰收。
综上所述,GBT 15804-1995作为高粱蚜测报调查的权威标准,为我国农业病虫害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优化监测技术和手段,提升防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