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棉花叶螨测报的技术要求、调查方法、预测预报和信息传递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棉花生产中叶螨的监测与预警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Forecasting and Warning of Cotton Leaf Mit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GBT 15802-2011《棉花叶螨测报技术规范》是由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一项重要标准,旨在为棉花叶螨的监测、预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这一标准对于保障我国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棉花种植区,叶螨的危害往往会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棉花叶螨是一种常见的害虫,其繁殖速度快、适应性强,对棉花植株的叶片造成严重损害。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GBT 15802-2011从多个方面制定了详细的测报技术规范。这些规范包括监测方法、数据采集与分析、预警机制以及防控措施等。
监测是控制棉花叶螨的基础工作。标准中提出了多种监测手段,例如田间调查、诱捕器设置和无人机遥感监测等。其中,田间调查是最传统也是最直接的方法,通过定期检查棉田中的叶螨数量来判断其发生趋势。而诱捕器则可以捕捉到叶螨的成虫,帮助预测其种群动态。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无人机遥感监测逐渐成为一种高效工具,它能够覆盖大面积农田,快速获取数据。
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直接影响到测报工作的成效。GBT 15802-2011强调了数据采集的标准流程,包括记录时间、地点、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以及叶螨的数量分布等信息。同时,还要求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系统化分析,以建立长期的历史数据库,从而更好地理解叶螨的发生规律。
例如,在新疆某大型棉花种植基地,研究人员通过连续三年的数据积累发现,当气温达到25℃以上且相对湿度低于40%时,叶螨的爆发风险显著增加。这一发现为当地的精准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
基于监测结果,GBT 15802-2011建立了分级预警体系。当叶螨密度超过某一阈值时,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提醒农户采取相应措施。常见的防控手段包括化学药剂喷洒、生物天敌释放以及物理隔离等。
以山东某农场为例,自实施GBT 15802-2011以来,其棉花产量提高了约15%,同时减少了30%的农药使用量,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综上所述,GBT 15802-2011《棉花叶螨测报技术规范》不仅为棉花叶螨的防控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框架,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随着更多先进技术的应用,这一标准有望进一步优化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