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麦类赤霉病测报调查的方法、内容和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麦类作物赤霉病的监测、预报和防治工作。
Title:Specification for Forecasting and Survey of Wheat Fusarium Head Bligh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麦类作物是全球重要的粮食来源之一,而赤霉病(又称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由镰刀菌属真菌引起的严重病害。这种病害不仅影响小麦、大麦等麦类作物的产量,还会降低其品质,导致毒素污染,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构成威胁。为了科学有效地监测和防控赤霉病,中国制定了《GBT 15796-1995 麦类赤霉病测报调查规范》。这一标准为赤霉病的调查与预测提供了详细的指导,成为农业病害管理的重要工具。
《GBT 15796-1995》从多个方面对赤霉病的测报调查进行了系统化规定。首先,它明确了调查范围和对象,要求覆盖主要麦类种植区,并针对不同品种、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进行分类调查。其次,规范提出了具体的调查方法,包括田间观察法、病原菌分离法以及气象数据分析法。此外,还强调了数据记录的标准化,确保调查结果具有可比性和科学性。
赤霉病的主要危害在于其对小麦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例如,在201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因赤霉病暴发导致小麦减产超过10%,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元。因此,科学的测报调查显得尤为重要。
在实际应用中,各地农业部门广泛采用《GBT 15796-1995》作为指导,通过定期巡查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掌握病害动态。例如,江苏省农科院利用该规范建立了赤霉病预警系统,成功提前一个月预测出2018年的病害高发期,为农民采取预防措施赢得了宝贵时间。
尽管《GBT 15796-1995》为赤霉病的防控奠定了坚实基础,但随着气候变化和新型病原菌的出现,仍需不断更新和完善相关规范。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聚焦于智能化监测技术的应用,比如无人机遥感技术和大数据分析,以提高测报效率和准确性。
总之,《GBT 15796-1995 麦类赤霉病测报调查规范》是中国农业病害管理的重要里程碑,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得到了广泛认可。通过持续优化和推广这一规范,可以更好地保障粮食安全,减少病害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