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南海岛礁海域海参生态增殖的技术要求、增殖方法、管理措施及收获方式。本文件适用于南海岛礁海域海参的生态增殖活动及相关管理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cological Enhancement of Sea Cucumber in the South China Sea Reef Area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72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本文以《TGDSF 0007-2022 南海岛礁海域海参生态增殖技术规范》中“苗种投放密度”这一关键指标为例,深入解析新旧版本标准的变化及其实际应用。
在旧版标准(假设编号为TGDSF 0007-2018)中,苗种投放密度的规定较为笼统,仅提出每公顷投放苗种数量应在3万至5万尾之间。而新版标准则更加细化,明确指出不同种类海参(如刺参、光参等)应采用不同的投放密度,并且依据海区的具体环境条件(如水深、流速、底质类型)调整具体数值。
例如,在水深超过15米且流速较缓的半封闭型海湾内,刺参的推荐投放密度为每公顷4.5万尾;而在开阔海域或流速较快区域,则建议控制在3.5万尾/公顷以内。这种调整基于近年来对南海岛礁海域生态系统的深入研究结果,旨在平衡资源保护与经济效益。
对于养殖从业者而言,理解并正确实施这一变化至关重要。首先需要根据目标海参品种选择合适的参考范围,然后结合实地勘测数据确定最终密度。此外,在执行过程中还需定期监测海区状况及海参生长情况,及时调整管理措施以确保达到预期效果。通过遵循新版标准,不仅可以提高海参产量,还能有效减少因过度放养导致的生态环境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