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超声波控藻仪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采用超声波技术进行水体藻类控制的设备的设计、制造和应用。
Title:Ultrasonic Algae Control Device
中国标准分类号:Z 1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60.01
发布单位:浙江省生态环境厅, 浙江省标准化协会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当前水处理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超声波控藻仪作为一项重要的环保设备,其性能与安全性备受关注。2024年发布的《TCI 594-2024 超声波控藻仪》标准相较于2018版,在多个方面进行了修订与完善,其中最为关键的差异之一在于“超声波输出频率范围”的调整。本文将围绕这一条文的变化,深入解读其背景、意义及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新版本标准中明确规定,超声波控藻仪的输出频率应控制在20kHz至60kHz之间,并明确禁止使用低于20kHz或高于60kHz的频率进行水体处理。而旧版标准仅规定了“超声波频率应适配藻类生长环境”,并未给出具体数值范围。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基于对超声波控藻效果与生态安全性的深入研究。研究表明,低于20kHz的超声波虽然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但可能对水生生物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尤其是对鱼类和浮游动物产生较大的干扰。而高于60kHz的频率虽然对藻类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但能量衰减较快,实际应用中难以覆盖大面积水域,导致控藻效率下降。
因此,新标准通过设定明确的频率范围,既保证了控藻效果,又兼顾了生态环境的安全性。对于生产企业而言,这意味着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超声波发生器的输出频率,确保其在规定的区间内运行。同时,用户在选择产品时也应重点关注设备是否符合该频率要求,避免因选用不符合标准的产品而导致控藻失败或生态风险。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同水体的藻类种类和浓度会影响最佳频率的选择,建议在安装前进行水质检测并咨询专业人员;二是定期校准设备的频率输出,确保其长期稳定运行;三是结合其他控藻手段(如物理拦截、化学调控等)形成综合防控体系,提高整体治理效果。
综上所述,《TCI 594-2024 超声波控藻仪》对超声波输出频率范围的明确规定,不仅提升了产品的技术规范性,也为行业提供了更加科学、安全的指导依据。企业在产品开发与用户在设备选型过程中,都应充分重视这一变化,以实现更高效的控藻目标与可持续的水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