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粉末冶金制品表面粗糙度的参数及其数值。本文件适用于粉末冶金制品的表面质量评定和相关技术要求的制定。
Title:Powder Metallurgy Products - Surface Roughness Parameters and Values
中国标准分类号:H61
国际标准分类号:25.1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GBT 12767-1991 是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一项关于粉末冶金制品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的标准。该标准旨在规范粉末冶金制品的表面质量要求,为生产、检测和验收提供统一的技术依据。粉末冶金制品因其独特的制造工艺和材料特性,在工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其表面粗糙度直接影响产品的性能和使用寿命。
表面粗糙度是指加工表面上微观几何形状不平的程度,通常通过一系列参数来量化。GBT 12767-1991 中定义了多个关键参数,包括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轮廓最大高度(Rz)以及轮廓支撑长度率(RSm)。这些参数能够全面反映粉末冶金制品表面的质量状况。
粉末冶金制品的表面粗糙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压制压力、烧结温度、模具设计等。例如,压制压力过低可能导致表面松散,而过高则可能引起裂纹。烧结温度的控制也至关重要,过高会导致晶粒粗化,进而影响表面光洁度。
以汽车行业的粉末冶金齿轮为例,其表面粗糙度直接关系到齿轮的啮合精度和耐磨性。研究表明,当齿轮表面的 Ra 值低于 1.6 μm 时,其使用寿命可提升约 30%。
GBT 12767-1991 的实施为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确保了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此外,该标准还促进了国内外技术交流,为中国粉末冶金行业走向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在实际应用中,企业需结合产品特性和客户需求,合理选择表面粗糙度参数。例如,对于高精度仪器零件,应优先考虑较低的 Ra 值;而对于承受重载的机械部件,则需兼顾强度与耐磨性。
总之,GBT 12767-1991 不仅是一项技术规范,更是推动粉末冶金行业发展的基石。通过严格执行该标准,可以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