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煤矿井下避难硐室的设计、建设、设备配置、维护管理及使用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煤矿井下避难硐室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日常管理。
Title:Standard for Underground Refuge Chambers in Coal Mines
中国标准分类号:E12
国际标准分类号:7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TQGCML 466-2022《煤矿井下避难硐室》标准中,有一处重要的修订是关于避难硐室内部空气质量控制的新要求。相较于旧版标准,新版更加强调了在紧急情况下维持避难硐室内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稳定性。
以“氧气与二氧化碳浓度控制”为例,新版标准明确规定:避难硐室内的氧气浓度应保持在18.5%至23%之间,同时二氧化碳浓度不得超过0.5%。这一规定旨在确保被困人员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获得足够的新鲜空气,避免因缺氧或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导致的窒息风险。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实际应用中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通风系统优化:设计高效的通风设备,确保外部新鲜空气能够持续输入,并且内部废气得到有效排出。
2. 气体监测装置安装:配备精确的氧气和二氧化碳传感器,实时监控环境变化,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报警并启动应急预案。
3. 备用能源保障:由于正常供电可能中断,必须配置独立的备用电源来维持通风系统的运行。
通过这些具体措施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煤矿井下避难硐室的安全性能,为遇险人员提供更加可靠的生存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