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宁夏规模奶牛场牛副结核病综合防控的技术要求,包括防疫管理、检测方法、隔离措施和环境控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宁夏地区规模奶牛场牛副结核病的预防与控制。
Title: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aratuberculosis in Large-scale Dairy Farms of Ningxi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2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本文以《TNAASS 027-2022 宁夏规模奶牛场牛副结核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中新旧版本在诊断方法上的差异为切入点,对这一变化进行深度解读。
牛副结核病是一种由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影响奶牛的肠道健康,给养殖业带来严重经济损失。在《TNAASS 027-2018》中,推荐采用传统的细菌分离培养法作为主要诊断手段。然而,在新版标准《TNAASS 027-2022》中,增加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这两种更为灵敏、快速的检测方法,并强调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先地位。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疾病诊断带来的革命性进步。传统细菌分离培养法虽然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操作复杂、耗时长且敏感度有限,往往需要数周时间才能得到结果。而ELISA和PCR技术则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大批量样本的筛查工作,极大地提高了诊断效率。例如,在大规模奶牛场中开展年度健康检查时,若仍依赖细菌分离培养法,将面临巨大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压力。而采用ELISA或PCR技术,则可以迅速识别出感染个体,及时采取隔离措施,有效遏制疫情扩散。
以PCR技术为例,其具体应用步骤如下:首先从疑似患病牛只采集粪便样本,通过特定试剂提取其中的DNA;接着设计针对副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基因序列的引物,利用PCR仪扩增目标片段;最后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扩增产物,判断是否存在阳性信号。该方法不仅能够快速获得检测结果,还具备高度准确性,特别适合用于早期感染阶段的筛查。
此外,新版标准还特别指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组合策略。比如对于初次引入的新牛群,可先使用ELISA进行初步筛选,再利用PCR技术对可疑阳性个体进一步确认,确保诊断结果的可靠性。同时,还要求各奶牛场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记录每次检测的具体信息,以便追溯历史数据,为后续防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TNAASS 027-2022》中关于诊断方法的调整,充分体现了科技进步与实践需求相结合的理念。通过引入ELISA和PCR等现代化检测手段,不仅提升了诊断效率,也为规模化奶牛场构建更加完善的副结核病综合防控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