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在温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建筑设计、施工和地基处理的技术要求和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温陷性黄土地区的各类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设计与施工。
Title:Code for Building in Loess Areas with Temperature-Induced collapsibility
中国标准分类号:P42
国际标准分类号:91.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GBJ 25-1990是中国针对温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设计和施工制定的一项重要规范,旨在指导工程师和建筑师如何在这些特殊地质条件下进行安全、有效的建设工作。温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湿陷特性的土壤,其在受到水分侵入后会发生显著的体积变化,从而对建筑物的地基稳定性造成威胁。因此,这项规范的出台对于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耐久性至关重要。
GBJ 25-1990明确了温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地基处理、结构设计以及施工方法等。其中,地基处理是整个规范的重点之一。规范要求在设计阶段必须对场地的湿陷等级进行详细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强夯法、挤密桩法等,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此外,规范还强调了对建筑物结构设计的要求,例如增加基础埋深、采用柔性结构以适应地基变形等。
以西安某大型住宅项目为例,该项目位于典型的温陷性黄土区域。设计团队严格按照GBJ 25-1990规范的要求,在施工前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勘探,并选择了强夯法作为主要的地基处理手段。经过多次实验和调整,最终实现了预期的地基加固效果,确保了建筑物的安全稳定。
根据监测数据显示,经过强夯处理后的地基沉降量远低于规范允许值,有效避免了因湿陷性黄土引起的建筑损坏问题。这一成功案例充分证明了GBJ 25-1990规范在实际工程中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尽管GBJ 25-1990为温陷性黄土地区的建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指导,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仍需不断更新和完善相关规范。例如,可以引入更先进的地基处理技术和建筑材料,进一步提升建筑的安全性能。同时,加强行业培训和技术交流也是推动规范落地的重要环节。
总之,GBJ 25-1990不仅是我国建筑行业的宝贵财富,也为全球类似地质条件下的工程建设提供了有益参考。通过持续改进和创新,相信未来能够更好地应对温陷性黄土带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