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嗅源类别的代码表示形式和编码规则。本文件适用于公安系统内涉及嗅源信息的采集、处理、交换和管理。
Title:Public Security Information Codes - Part 236: Categories Code for Odor Sources
中国标准分类号:A80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GAT 2000.236-2018 是中国公安部制定的一项重要技术规范,旨在通过标准化的方式对公安信息进行分类和管理。其中,“嗅源类别代码”是第236部分的核心内容,用于规范与嗅觉相关的信息编码体系。这一标准不仅为公安部门提供了统一的操作指南,还为跨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奠定了基础。
嗅源类别代码的主要作用在于明确不同嗅源的具体定义及其应用场景。嗅源是指能够被嗅觉感知并用于特定目的的物质或信息载体。例如,在刑侦工作中,嗅源可以包括犯罪嫌疑人遗留的气味、物品上的挥发性化学物质等。通过将这些嗅源分类并赋予唯一的代码,可以提高信息处理效率,减少因表述不清而产生的误差。
根据GAT 2000.236-2018的规定,嗅源类别代码分为多个层级,每个层级对应不同的具体场景。以下是主要的分类及子类别:
这种多层次的分类方式使得嗅源的管理和应用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
嗅源类别代码的实际应用在公安实践中已取得显著成效。例如,在一起重大刑事案件中,侦查人员通过采集现场遗留的气味样本,利用嗅源类别代码快速确定了气味来源属于“生物体类嗅源—人体气味类”。随后,技术人员结合数据库比对,迅速锁定了嫌疑人身份,大幅缩短了案件侦破时间。
此外,嗅源类别代码还在环境保护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某地发生化工泄漏事故后,环保部门通过分析空气中的气味成分,成功识别出泄漏物质属于“人工制造类嗅源—化工原料类”,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降低了环境污染程度。
综上所述,GAT 2000.236-2018中关于嗅源类别代码的标准,不仅提升了公安工作的效率,也为其他领域的信息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