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杨梅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减量化的技术要求、操作方法和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内杨梅种植过程中农药化肥减量化的生产和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Reducing Pesticide and Fertilizer in Yangmei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杨梅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水果之一,其种植过程中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对于提升果实品质、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TZNZ 131-2022 杨梅农药化肥减量化生产技术规程》(以下简称“2022版规程”)与之前的版本相比,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更新和完善。本文将聚焦于2022版规程中关于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的一条重要变化,探讨其应用方法。
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的新旧对比
在旧版规程中,病虫害防控主要依赖化学农药的使用,并未充分考虑生态平衡及长期效果。而2022版规程则强调了病虫害综合防治的重要性,提倡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非化学手段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方式,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具体来说,2022版规程增加了“利用天敌昆虫控制害虫数量”的内容。例如,在杨梅园内释放赤眼蜂来抑制小卷叶蛾的数量增长。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害虫密度,还能避免因过度使用化学农药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
应用方法详解
# 1. 天敌昆虫的选择与投放时机
选择适合本地气候条件和杨梅品种的天敌昆虫至关重要。一般来说,赤眼蜂适用于控制杨梅树上的小卷叶蛾幼虫。为了确保最佳效果,应在害虫繁殖高峰期前一周左右开始投放天敌昆虫,这样可以及时阻止害虫种群的增长。
# 2. 投放频率与数量
初次投放时,应根据杨梅园面积确定适当的投放量。通常情况下,每公顷需要投放约50万头赤眼蜂卵卡。之后每隔两周检查一次害虫情况,如果发现仍有较高密度的小卷叶蛾,则需再次进行投放,直至害虫得到有效控制为止。
# 3. 结合其他措施
虽然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高效的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也需要注意与其他管理措施相结合。比如定期修剪枝条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害滋生环境;同时还可以配合使用黄板诱捕成虫等方式辅助治理。
总结
通过引入天敌昆虫等新型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TZNZ 131-2022 杨梅农药化肥减量化生产技术规程》为杨梅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广大果农在实践中应当灵活运用这些新技术,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双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