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利水电工程过鱼设施效果评估的基本原则、评估内容、评估方法和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已建和在建水利水电工程过鱼设施的效果评估。
Title:Guidelines for Evaluation of Fish Passage Facilities in Hydropower an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中国标准分类号:P42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近年来,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其中过鱼设施的效果评估成为保障鱼类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背景下,《TCHES 125-2024 水利水电工程过鱼设施效果评估导则》(以下简称《导则》)的发布为规范和提升过鱼设施的设计与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聚焦于新旧版标准中“过鱼设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的主要差异,并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其应用方法。
过鱼设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的变化分析
相较于2018年版本,《导则》在过鱼设施效果评估指标体系上进行了系统优化。旧版标准更侧重于技术参数的单一考量,如过鱼效率、设施运行稳定性等,但缺乏对生态适应性的全面考量。新版标准则引入了更多生态学维度的指标,例如鱼类种类多样性指数、生境连通性评分以及长期监测数据的支持要求,这标志着从单纯的技术导向转向生态优先的原则转变。
以“过鱼效率”为例,旧版标准仅规定通过率需达到一定百分比即可视为合格,而新版标准不仅提高了最低标准,还增加了动态调整机制——即根据目标物种的不同生活习性,设定差异化的阈值。此外,新版还强调了过程监控的重要性,要求定期采集样本并记录行为数据,确保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新版指标体系的实际应用案例解析
某大型水电站建设项目在其二期工程中实施了改进型升鱼机作为过鱼设施。按照新版《导则》的要求,项目方首先建立了涵盖物理环境(水温、流速)、生物因素(洄游路径选择偏好)及社会经济影响(周边社区反馈)在内的多维评估框架。通过为期一年的连续观测,发现该设施对于中华鲟等珍稀物种的通过率虽满足基本要求,但在夜间活动高峰期存在明显滞留现象。基于此,技术人员调整了水流设计参数,并增设了辅助照明装置,最终将关键时段内的滞留时间缩短至安全范围内。
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评估过程中,项目组严格遵循了新版《导则》关于数据采集频率的规定,即每季度至少完成一次全面检查,并形成详细的年度报告提交给主管部门备案。这种严谨的态度不仅帮助项目顺利通过验收,也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了宝贵经验。
总之,《TCHES 125-2024》通过对原有评估体系的完善升级,进一步强化了过鱼设施在保护水生生态系统健康方面的功能定位。未来,在具体实践中还需不断探索更加精细化、智能化的监测手段,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