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电力行业中生产性毒物监测的技术要求、方法和评价准则。本文件适用于电力企业劳动环境中生产性毒物的监测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onitoring of Labor Environment in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 Part 4: Monitoring of Production Toxins
中国标准分类号:C55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4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以下是关于《DLT 799.4-2002 电力行业劳动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第4部分:生产性毒物监测》的常见问题解答。
回答:DLT 799.4-2002适用于电力行业的劳动环境中生产性毒物的监测工作。具体包括燃煤发电厂、水电站、核电站等电力设施中可能存在的有毒有害物质,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汞及其化合物等的监测与评估。
回答:生产性毒物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劳动者的职业健康安全,通过定期监测工作场所中的毒物浓度,判断其是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从而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回答:监测点的选择应根据生产工艺流程、毒物释放源分布及作业人员活动区域进行合理布置。重点监测区域包括毒物排放口、通风不良的密闭空间以及劳动者长时间停留的工作岗位附近。
回答:监测频率取决于毒物的危害程度和工作场所的具体情况。一般情况下,高毒性和易挥发的毒物需要每日监测;中低毒性毒物可每周或每月监测一次;稳定且低风险的毒物可以每季度或半年监测一次。
回答:当监测结果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以下措施:
回答:不完全适用。该标准主要针对电力行业常见的生产性毒物,如化学污染物、重金属及其化合物等。对于放射性物质或其他特殊毒物的监测,需参照其他专门的技术规范。
回答:选择监测仪器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回答:监测数据应详细记录,包括时间、地点、毒物名称、浓度值、采样方法等内容,并由专人负责归档保存至少两年以上,以便后续查阅和分析。
回答:定期更新监测计划是为了适应生产过程的变化和技术进步。例如,新增生产设备可能导致新的毒物产生,或者现有毒物的排放量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动态调整监测方案以确保持续符合安全标准。
回答:不能。毒物监测是一项技术性强且具有一定危险性的任务,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熟悉监测设备的使用方法及安全注意事项,才能独立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