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光合细菌叶面肥生产的术语和定义、原料要求、生产工艺、质量控制及包装、标识、运输和贮存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以光合细菌为主要成分的叶面肥的生产及相关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Photosynthetic Bacterial Foliar Fertilizer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0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今天我来详细解读一下TWSWXH 004-2022《光合细菌叶面肥生产技术规程》中新旧版本的一个关键变化点——“发酵工艺参数控制”的改进。这个变化对提高光合细菌叶面肥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至关重要。
在旧版标准中,对于发酵工艺的温度、pH值以及溶解氧的要求较为笼统,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导。例如,仅提到发酵温度应保持在25℃到35℃之间,但没有给出更精确的范围和调控方式。这导致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往往需要根据经验摸索合适的发酵条件,增加了生产的不确定性。
新版标准则对此进行了显著优化,明确了发酵过程中的关键控制指标:发酵初期温度控制在28℃至30℃之间,中期调整至30℃至32℃,后期维持在32℃至34℃。同时,pH值的管理也从模糊的6.0-8.0细化为初始阶段6.5-7.0,进入中期后逐渐降至6.0-6.5,并在后期保持稳定。此外,还特别强调了溶解氧浓度需维持在4mg/L以上,以确保微生物活性的最佳状态。
这些具体数值的设定基于大量实验数据,能够有效提升发酵效率,减少因条件不当导致的产品质量波动。比如,在实际生产中,如果发现发酵温度持续低于推荐下限,可以适当增加保温措施;若发现pH值偏离目标区间,则可以通过添加缓冲剂或调节营养液配比来进行修正。
通过这样的标准化操作,不仅能够保证最终产品的品质一致性,还能降低能耗和原料浪费,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生产企业应当严格按照新版标准执行发酵工艺参数控制,以实现最佳的生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