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电力应急数据采集的技术要求、系统架构、功能设计、接口规范及安全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电力企业及相关单位在电力应急场景下的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开发与实施。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ower Emergency Data Colle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F13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根据《DLT 2521-2022 电力应急数据采集技术规范》的要求,以下是基于核心业务环节提出的10项弹性方案,旨在优化流程并降低实施成本。
在满足数据完整性的前提下,灵活选择有线或无线传输方式,以适应不同场景需求。例如,在信号稳定的区域优先采用有线传输,减少无线网络的维护成本。
根据实际环境特点,合理规划设备部署密度。在数据密集区域增加采集点数量,而在低密度区域适当减少设备数量,从而平衡采集效率与成本。
将数据分为高优先级和低优先级两类,对低优先级数据采用压缩存储或定期清理的方式,减少存储资源占用,同时确保关键数据的安全性。
建立远程监控系统,实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通过远程升级和配置调整,减少现场运维人员的工作量。
整合来自不同采集设备的数据流,利用算法实现数据融合,提高信息利用率。例如,结合气象数据和电网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提升决策准确性。
为采集设备配备可更换电池或小型太阳能供电模块,以应对突发停电情况,同时降低长期备用电源的成本。
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使设备具备灵活扩展能力。当需要新增功能时,仅需替换或添加相应模块,避免整体更换带来的额外开销。
针对敏感数据实施分层加密策略,并设置严格的访问权限。通过动态调整权限范围,既保障数据安全,又方便临时协作需求。
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模拟演练,评估现有流程的有效性。通过不断优化预案内容,确保在真实应急情况下能够快速响应。
与多家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形成竞争机制。通过引入多家供应商参与项目实施,可以有效降低单一供应商带来的风险及成本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