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钽铁、铌铁精矿中二氧化硅量的测定方法,包括硅钼蓝分光光度法和重量法。本文件适用于钽铁、铌铁精矿中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
Title:Chemical analysis methods for tantalum iron and niobium iron concentrates—Part 3: Determination of silica content—Silicomolybdenum blue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 and gravimetric method
中国标准分类号:H21
国际标准分类号:77.08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YST 358.3-2011 是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一项关于钽铁、铌铁精矿化学分析方法的标准文件。该标准的第三部分专门针对二氧化硅(SiO₂)含量的测定,提供了两种主要的检测方法:硅钼蓝分光光度法和重量法。这两种方法在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确保钽铁、铌铁精矿的质量控制与性能优化。
硅钼蓝分光光度法是一种基于化学反应原理的定量分析技术。其核心在于通过将样品中的二氧化硅与钼酸铵和硫酸反应,形成蓝色的硅钼杂多酸,然后利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吸光度来计算二氧化硅的含量。
例如,在某金属冶炼厂的实际应用中,采用硅钼蓝分光光度法对一批钽铁精矿进行了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该方法的检测限为0.01%,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表明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重量法则是通过沉淀反应将样品中的二氧化硅转化为硅酸镁或其他形式的沉淀物,然后通过高温灼烧去除杂质,最后称重得到二氧化硅的含量。
在某科研机构的研究中,重量法被用于验证其他快速检测方法的准确性。通过对多个不同批次的铌铁精矿进行测试,重量法的结果始终与参考值保持一致,证明了其在质量控制中的重要地位。
在实际生产中,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和需求。例如,对于日常生产监控,硅钼蓝分光光度法因其高效性而受到青睐;而对于研发阶段或关键指标的检测,则更倾向于使用重量法。
尽管如此,这两种方法也面临一些共同的挑战,如试剂成本高昂、操作复杂以及对实验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等。因此,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集中在开发更加经济、环保且高效的检测手段上。
综上所述,YST 358.3-2011标准的第三部分不仅为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提供了科学依据,还推动了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