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凝血因子活性测定的基本原则、方法选择、操作步骤、质量控制及结果报告。本文件适用于医学实验室进行凝血因子活性的定量测定及相关研究。
Title:General Rules for Coagulation Factor Activity Assay
中国标准分类号:C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4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以下是关于WST 220-2002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总则的一些常见问题及其详细解答。
回答: WST 220-2002标准的主要目的是为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提供一个统一的技术规范,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通过标准化操作流程,该标准有助于临床诊断、科研研究以及药物开发等领域中凝血功能评估的一致性。
回答: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用于评估血液凝固系统的功能状态。它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或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形成)。此外,在手术前后的凝血功能监测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回答: 该标准适用于需要进行凝血因子活性检测的所有人群,包括但不限于疑似患有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障碍疾病的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以及需要术前检查的个体。
回答: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通常基于体外模拟体内凝血过程的方法。常用的测定方法包括一步法和两步法。在这些方法中,通过添加特定试剂激活凝血途径,并观察纤维蛋白生成的时间或量来反映凝血因子的活性水平。
回答:
回答: 结果通常以百分比表示,正常范围一般为80%-120%。低于正常值可能提示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而高于正常值可能与某些疾病或药物相关。
回答:
回答:
回答: 如果结果异常,建议进一步检查其他相关指标,并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必要时可重复检测或转诊至专科医生进行深入分析。
回答: 是的,该标准涵盖了多种凝血因子的活性测定,包括常见的凝血因子II、V、VII、VIII、IX、X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