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环境砷污染导致居民慢性砷中毒病区的判定依据、方法和标准。本文件适用于对因环境砷污染引发居民慢性砷中毒的病区进行评估和判定。
Title:Criteria for Determining Areas of Chronic Arsenic Poisoning in Residents Due to Environmental Arsenic Pollu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C53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1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以下是关于《WST 183-1999 环境砷污染致居民慢性砷中毒病区判定标准》的一些常见问题及其详细解答。
回答: WST 183-1999 是中国卫生行业的一项标准,全称是《环境砷污染致居民慢性砷中毒病区判定标准》。该标准用于指导如何判断由于长期暴露于环境中过量砷而引发慢性砷中毒的病区,为公共卫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回答: 慢性砷中毒的主要来源包括饮用水中砷含量超标、食用受砷污染的食物(如稻米)、以及长期接触含砷土壤或工业排放物等。这些途径会导致人体累积过量的砷,进而引发健康问题。
回答: 根据 WST 183-1999 标准,判定病区需满足以下条件:
回答: 慢性砷中毒的典型症状包括:
回答: 如果怀疑慢性砷中毒,建议采取以下步骤:
回答: 制定 WST 183-1999 标准的目的是为了规范慢性砷中毒病区的判定流程,提高公共卫生管理水平。通过明确病区判定标准,可以更有效地识别高风险区域,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砷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危害。
回答: 慢性砷中毒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够完全逆转已发生的损害,但早期发现并脱离砷污染环境后,病情可能会得到缓解。因此,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定期监测砷含量,改善饮水和食物安全是关键。
回答: 预防慢性砷中毒的关键措施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