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制作工艺、技术要求、检验方法及验收规则。本文件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中使用的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制作与检验。
Title:Code for Production and Inspection of Prefabricated Concrete Components
中国标准分类号:Q21
国际标准分类号:91.08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预制混凝土构件在建筑工业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制作与检验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和安全。《TBIAS 5-2019 预制混凝土构件制作与检验规程》作为行业重要的技术规范,对预制混凝土构件的生产过程和质量控制提出了严格要求。本文将聚焦于该标准中新旧版本关于“预制构件外观质量检查”条款的变化,并结合实际应用进行深度解析。
新旧版本差异分析
在旧版标准中,对于预制构件外观质量的要求较为笼统,仅强调了表面不得有明显缺陷,但对于具体缺陷类型、检测方法以及允许偏差没有明确规定。而在新版标准(TBIAS 5-2019)中,则明确了包括蜂窝、麻面、裂缝在内的多种常见缺陷的具体判定标准及处理措施,同时引入了更为科学的检测手段和技术指标。
例如,在旧版中提到的“表面平整度”,并未给出具体的数值限制;而在新版中明确规定:预制构件表面平整度不得超过3mm/m²,超出此范围需进行打磨修复直至符合要求。这一改变不仅提高了操作性,也确保了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条文应用方法详解
根据TBIAS 5-2019的规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执行预制构件外观质量检查时应遵循以下步骤:
1. 准备工作:首先确认所使用的原材料是否合格,包括水泥、砂石等主要成分的质量检测报告;其次检查模具清洁状况,确保无残留物影响最终成品质量。
2. 初检阶段: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初期硬化期间,通过目视观察法初步筛查是否存在明显瑕疵如气泡过多等问题。若发现问题应及时调整工艺参数或修补处理。
3. 终检阶段:待构件完全固化后采用专业仪器测量其几何尺寸精度及表面光洁度。特别注意检查接缝处是否有裂纹产生,必要时还需借助超声波扫描仪进一步探查内部结构完整性。
4. 记录存档:每次检查结果都必须详细记录下来并归入档案保存至少五年以上以便日后追溯查询。
5. 整改反馈:如果发现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则需要立即停止相关批次产品的出厂流程,并组织技术人员查找原因制定解决方案后再重新生产直至达标为止。
综上所述,《TBIAS 5-2019 预制混凝土构件制作与检验规程》通过对原有规定加以细化和完善,使得整个生产流程更加规范化、标准化。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也为保障公共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该规程的各项要求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