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动力电池热失控过程中泄露物的检测方法及毒性分级原则。本文件适用于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单体、模组及系统在热失控工况下的泄露物分析与评估。
Title:Detection Method and Toxicity Classification of Battery Thermal Runaway Leakage for Power Batteries
中国标准分类号:K75
国际标准分类号:91.1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TCIAPS 0018-2022《动力电池热失控泄露物检测方法与毒性分级》相较于旧版标准,在检测流程和毒性评估方面进行了显著优化。本文将聚焦于“气体收集装置改进”这一关键变化,深入解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操作方法。
根据新标准要求,气体收集装置的设计需满足更高的密封性和效率。例如,新型装置采用了双层密封圈结构,并配备了自动压力平衡系统,确保在整个测试过程中内外压差维持在安全范围内。这种设计不仅提高了数据采集的准确性,还有效防止了有害物质泄漏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以某新能源汽车企业为例,在实施该标准时,他们首先对原有实验室设备进行了全面检查与升级。技术人员按照新版标准重新校准了所有仪器参数,特别是气体流量计和温度传感器,确保其精度达到最新要求。接着,按照标准规定的步骤,将待测电池置于特制的耐高温密闭舱内,通过逐步升温的方式模拟极端条件下的热失控过程。
在气体收集阶段,技术人员特别注意保持舱体内外的压力稳定,避免因压力波动影响样本纯度。收集到的气体被导入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成分分析,同时利用气相质谱联用技术进一步确认各组分的具体含量及毒性级别。最终依据标准提供的毒性指数计算公式得出结论,为后续的安全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这一改进直接提升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为企业制定更严格的产品质量控制措施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提醒相关从业者,在执行新标准时应注重细节管理,确保每一步骤都符合规范要求,从而保障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