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植物源性食品中番茄源性成分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技术要求,包括样品制备、DNA提取、PCR反应体系及条件、数据分析与结果判定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各类植物源性食品中番茄源性成分的定性检测。
Title:Detection of Tomato-derived Components in Plant-based Foods - Real-time Fluorescent PCR Method
中国标准分类号:B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7.0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解读《TNAIA 0352-2024 植物源性食品中番茄源性成分的检测 实时荧光PCR法》时,我们可以聚焦于“内标系统的改进”这一关键变化。相较于旧版标准,新版引入了更为精确和稳定的内标系统,这对于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内标系统的主要作用是监控整个实验过程中的提取效率、扩增效率及反应体系的一致性。在实际操作中,若样品中含有抑制物或其他干扰因素,可能导致目标DNA未能被有效扩增,从而产生假阴性结果。通过设置内标,可以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加以纠正。
具体应用方法如下:
1. 选择合适的内标基因:新版标准推荐使用一个特异性高且不易受到外界条件影响的内标基因。该基因应与待测样本中的目标序列具有相似的物理化学性质,以便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同时扩增。
2. 设计引物与探针:根据选定的内标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荧光标记探针。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引物和探针的设计需避免与其他可能存在的非靶标序列发生交叉反应。
3. 建立标准曲线:利用已知浓度梯度的标准品构建标准曲线,用于定量分析。在此过程中,内标同样需要按照相同的比例加入到每个反应管中,以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和可靠性。
4. 实验验证:在正式检测之前,应对所建立的方法进行全面验证,包括但不限于重复性试验、灵敏度测试以及特异性评估等环节。只有当所有指标均达到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
通过上述步骤,新版标准中的内标系统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实验条件的变化情况,并提高最终检测结果的质量。这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植物源性食品中番茄源性成分的检测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