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油气储集层岩石孔隙类型的划分原则、分类方法及地质特征描述。本文件适用于油气勘探开发中储集层岩石孔隙类型的分析与评价。
Title:Classification of Pore Types in Oil and Gas Reservoir Rocks
中国标准分类号:D43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SYT 6173-1995是中国石油行业的一项标准,用于规范油气储集层岩石孔隙类型的划分方法。以下是与该标准相关的常见问题及其解答。
答:SYT 6173-1995的主要目的是为油气储集层岩石孔隙类型的划分提供统一的标准,以便于油气勘探、开发和地质研究中的数据交流和对比分析。通过标准化孔隙类型的分类,可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答:根据SYT 6173-1995,油气储集层岩石的孔隙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答:原生孔隙是在沉积物沉积过程中形成的,通常与颗粒排列方式有关;而次生孔隙则是由于后期地质作用(如溶蚀作用)导致岩石内部矿物成分发生变化而形成。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孔隙形态及分布特征来区分两者。
答:SYT 6173-1995适用于大多数常见的油气储集层岩石类型,但某些特殊岩性(如火山岩或变质岩)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标准进行补充说明。因此,在实际应用时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答:SYT 6173-1995是中国国家标准,其分类体系与中国油气田的实际地质条件相适应。相比之下,国际上常用的分类标准(如AAPG分类)更侧重于全球范围内的通用性。两者在细节上可能存在差异,但在基本原理上是一致的。
答:在实际工作中,首先需要采集样品并进行详细的岩心观察和实验测试,然后根据SYT 6173-1995的规定对孔隙类型进行分类。分类结果可用于评估储层的储集性能和生产能力,为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答:SYT 6173-1995自发布以来未被正式废止,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单位可能会参考更新的标准或指南。因此,在具体项目中建议查阅最新版本的相关文件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