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利用无人机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田亚洲玉米螟的技术要求,包括作业准备、释放方法、质量控制和安全注意事项。本文件适用于采用无人机释放赤眼蜂进行玉米田亚洲玉米螟防治的农业生产活动及相关技术服务。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ontrol of Asian Corn Borer in Corn Fields by Releasing Trichogramma Using Dron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近年来,农业生物防治技术在绿色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TGDPPS 002-2022 无人机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田亚洲玉米螟技术规程》的发布,为无人机辅助生物防治提供了标准化依据。本文聚焦于新旧版本标准中关于“赤眼蜂释放密度”的差异,并对其应用方法进行详细解读。
赤眼蜂释放密度的变化
在旧版标准(假设编号为TGDPPS 002-2018)中,赤眼蜂的释放密度设定为每公顷3万头。而在新版标准中,这一数值调整至每公顷5万头。这一变化主要基于近年来对赤眼蜂防治效果的深入研究以及实际应用中的反馈。
应用方法详解
1. 确定释放区域:首先需要根据玉米田的实际情况划分作业区。通常情况下,每个作业区面积控制在10亩左右较为适宜。这有助于确保赤眼蜂能够均匀分布并有效覆盖整个区域。
2. 准备赤眼蜂卡:将购买或自行培育好的赤眼蜂卵卡放置于专用容器内。注意保持容器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以防止高温影响赤眼蜂存活率。
3. 设置释放点:在每个作业区内选择多个固定位置作为释放点。这些点应分布在田块四周及中心地带,以便形成网格状覆盖模式。具体数量可根据田块大小灵活调整,一般每亩设置2-3个释放点即可。
4. 无人机操作要点:
- 飞行高度与速度:无人机飞行高度宜保持在1.5米至2米之间,飞行速度控制在每秒3至5米范围内。过高或过快都会导致药剂喷洒不均。
- 喷洒参数设置:将无人机的喷嘴调整至适合释放赤眼蜂卵卡的工作状态,确保每次释放的数量准确无误。
- 重复覆盖检查:完成初次释放后,利用GPS定位系统检查是否达到预期覆盖范围。如发现遗漏区域,需及时安排补救措施。
5. 后续管理:释放完成后,密切观察玉米田内亚洲玉米螟的发生情况。如果发现仍有较大规模侵害现象,则需结合其他物理、化学手段综合施策。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利用无人机技术实现赤眼蜂的大规模高效释放,从而提高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控效率。这种做法不仅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还促进了生态平衡维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