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菜豆象(Acanthoscelides obtectus)的检疫和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特征、显微镜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进出境植物检疫、国内植物检疫以及相关科研工作中的菜豆象鉴定。
Title:Quarantine and Identification Methods for Acanthoscelides obtectu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菜豆象(Callosobruchus maculatus)是一种对粮食作物具有严重危害的储粮害虫,尤其对菜豆、豇豆等豆类作物构成重大威胁。为了有效控制其传播和危害,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了《SNT 1274-2003 菜豆象的检疫和鉴定方法》这一标准,旨在规范菜豆象的检测与鉴定流程,保障国际贸易中农产品的安全性。
菜豆象幼虫以豆类种子为食,在储存期间会对粮食造成严重损失。据统计,未采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菜豆象可导致储粮重量损失高达30%以上。此外,它还能携带病原微生物,进一步影响粮食品质。因此,加强菜豆象的检疫工作至关重要。SNT 1274-2003 标准通过明确的检测步骤,确保了各国在进出口贸易中的统一操作,避免因检疫不当而引发的经济损失。
SNT 1274-2003 提供了多种菜豆象的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鉴定、显微镜观察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
2019年,某国海关在进口的一批豇豆种子中发现疑似菜豆象幼虫。按照SNT 1274-2003 的规定,工作人员首先进行了形态学检查,确认幼虫符合菜豆象的特征;随后采用PCR技术验证,结果证实这批货物确实受到污染。最终,这批种子被退回处理,避免了潜在的生态风险。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SNT 1274-2003 标准不仅提供了科学严谨的操作指南,还为全球农业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