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牦牛肉肌理特性及烹饪技术的相关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本文件适用于以牦牛肉为原料,通过特定烹饪技术加工制作的食品产品。
Title:Research on Texture and Cooking Technology of Yak Beef
中国标准分类号:XK 13
国际标准分类号:67.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牦牛肉因其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受到广泛关注。《TGSLCA 1201-2020 牦牛肉肌理与烹饪技术研究》对牦牛肉的品质特性及烹饪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聚焦于新旧版标准中关于“牦牛肉分级指标”的变化,进行深入解析。
在旧版标准中,牦牛肉分级主要依据脂肪含量、肌肉纤维粗细以及色泽等主观性较强的指标。然而这些指标难以量化,导致实际操作中的判定标准不统一。新版标准则引入了更为精确的生物化学检测手段,如肌苷酸含量测定和蛋白质降解指数分析,作为主要分级依据。这一改变不仅提高了分级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还为不同用途的牦牛肉产品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以肌苷酸含量为例,在烹饪过程中,其水平直接影响肉质鲜味的强弱。根据新版标准推荐的方法,企业可以通过控制屠宰后熟成时间来优化肌苷酸积累。具体做法是将新鲜牦牛肉置于低温环境中静置7至10天,期间保持相对湿度在85%左右,并定期翻动确保均匀熟化。这样处理后的肉品肌苷酸含量显著提升,烹饪时能够释放出更浓郁的自然鲜香。
此外,新版标准强调了对于不同部位牦牛肉特性的关注。例如肩颈肉由于活动频繁,肌肉纤维较粗硬,适合炖煮类菜肴;而背部脊肉质地细腻,适合煎烤或切片食用。通过合理利用各部位特性,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
综上所述,《TGSLCA 1201-2020》通过对牦牛肉分级体系的改进,为行业带来了更加科学合理的指导方向。掌握并运用好这些新方法,有助于推动牦牛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