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调查与规划、治理措施、监测与评估及管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岩溶地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
Title:Technical Standard for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Soil and Water Loss in Karst Areas
中国标准分类号:B5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60.1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SL 461-2009 是中国水利行业的一项重要标准,用于指导岩溶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以下是关于该标准的一些常见问题及其解答。
SL 461-2009 主要规定了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技术要求,包括治理目标、治理措施、监测与评估等内容。其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理手段,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岩溶地区地形复杂,土壤浅薄,植被覆盖率较低,加之降水集中且强度大,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此外,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垦、采矿等)也加剧了这一现象。
根据 SL 461-2009,治理效果的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监测数据应定期汇总并进行综合分析,以评估治理措施的有效性。
不是。SL 461-2009 主要针对典型的岩溶地貌区域,例如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对于其他特殊地形或气候条件下的岩溶地区,可能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治理方案。
SL 461-2009 强调在治理过程中应注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例如,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林下经济等方式,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
未按标准实施可能导致治理效果不佳,甚至引发新的环境问题。例如,不当的植被恢复可能导致病虫害增加;不合理的工程设计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因此,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至关重要。
是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实践经验的积累,SL 461-2009 可能会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修订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治理挑战。
公众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参与治理工作:
公众的积极参与对推动治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