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质中石油类的测定方法,采用分子荧光光度法进行分析。本文件适用于地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石油类物质的测定。
Title:Water Quality - Determination of Petroleum - Molecular Fluorescence Spectrophotometry
中国标准分类号:B5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60.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SL 366-2006 是中国水利行业的一项重要标准,用于指导通过分子荧光光度法测定水体中的石油类含量。该方法以其高灵敏度和快速检测的特点,在环境监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将围绕这一标准展开讨论,分析其技术原理、操作流程以及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分子荧光光度法是一种基于物质分子吸收特定波长光后发射出荧光的技术。在测定水质中石油类时,石油类物质中的芳香族化合物会发出特征性的荧光信号。通过测量这些信号的强度,可以定量分析水中石油类的浓度。
分子荧光光度法相较于传统方法(如紫外分光光度法)具有显著优势:
然而,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某些非石油类物质可能产生干扰信号,影响结果准确性;此外,仪器校准和维护要求较高,需定期进行标定。
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SL 366-2006 标准为水质中石油类的测定提供了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分子荧光光度法,不仅可以实现高效准确的检测,还能满足环境监测的需求。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该方法有望进一步优化,为环境保护提供更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