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中华绒螯蟹的术语和定义、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文件适用于中华绒螯蟹的生产、流通和检验。
Title:Crab sinensis -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7.1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又称河蟹、大闸蟹,是中国特有的淡水蟹种,以其鲜美的肉质和独特的风味闻名于世。为了规范中华绒螯蟹的养殖、加工及市场流通,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了《GBT 19783-2005 中华绒螯蟹》这一国家标准。该标准从产地环境、养殖技术到产品质量检测等方面提供了详细的指导,为中华绒螯蟹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华绒螯蟹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极为严格,其适宜的水体温度为15℃至30℃,pH值应在6.5至8.5之间。根据GBT 19783-2005的规定,养殖水域需远离工业污染源,确保水质清洁无害。例如,江苏阳澄湖作为中华绒螯蟹的重要产地,其优质的水源和天然的湿地生态系统为河蟹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此外,标准还强调了科学投喂的重要性,提倡以植物性饲料为主,辅以适量动物性饲料,以保证河蟹的营养均衡。
GBT 19783-2005明确规定了中华绒螯蟹的质量检测方法和分级标准。河蟹的品质主要通过外观、重量、活力等指标进行评估。例如,优质河蟹应具有青壳白肚、金爪黄毛的特点,体重需达到一定标准,且活动能力强。标准中还提出了具体的检测流程,包括感官检查、理化分析和微生物检测等环节。这些措施不仅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也提高了市场的透明度。
中华绒螯蟹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每年秋季,各地都会举办螃蟹节,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品尝。据数据显示,仅阳澄湖地区每年因中华绒螯蟹带来的旅游收入就超过亿元。同时,该标准的实施也推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冷链物流、包装设计和品牌营销等,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GBT 19783-2005《中华绒螯蟹》不仅是一项技术规范,更是中华绒螯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南。未来,随着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技术的进步,中华绒螯蟹必将在全球范围内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