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林冠下闽楠造林的术语和定义、造林地选择、造林准备、苗木要求、造林方法、抚育管理和检查验收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范围内林冠下闽楠造林及其管理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hoebe bournei Afforestation under Canopy
中国标准分类号:B4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TCSF 003-2022林冠下闽楠造林技术规程》相较于旧版标准,在技术细节和操作流程上进行了多项优化与调整。其中,关于“林冠下幼苗定植密度”的规定变化尤为显著,这直接影响到造林的实际成效。
在老版本中,对于林冠下幼苗的定植密度仅提出了一个大致范围,缺乏具体指导。而在新版标准中,则明确规定了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应采用的具体密度值。例如,在坡度较缓、土壤肥沃的条件下,每公顷可种植1650株至2200株;而在坡度较大、土壤贫瘠的情况下,则需减少至1100株至1650株。这一改变使得造林工作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
以福建省某山区为例,当地计划实施林冠下闽楠造林项目。根据该区域的实际情况——平均坡度约为25度,土壤类型为红壤且有机质含量较低——按照新标准的要求,适宜的定植密度应在1100株至1650株之间。为此,技术人员首先对选定的造林地块进行了全面调查,包括地形地貌、土壤理化性质等信息采集,并据此制定了详细的造林方案。随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新标准执行,确保了幼苗之间的合理间距,既保证了苗木生长所需的空间,又避免了资源浪费。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新版标准更加注重因地制宜的原则,强调依据不同环境因素灵活调整造林措施。这种改进不仅提高了造林成活率,还促进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因此,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并运用好这些新的技术规范,努力提升造林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