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基于身份的带附录数字签名机制的技术要求,包括签名生成、验证过程及密钥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采用基于身份的数字签名技术的信息系统和应用。
Title:Information technology - Security techniques - Digital signature with appendix - Part 2: Identity-based mechanisms
中国标准分类号:M74
国际标准分类号:35.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GBT 17902.2-2005 是一项关于数字签名的重要国家标准,主要涉及基于身份的数字签名机制。以下是针对该标准的一些常见问题及其详细解答。
GBT 17902.2-2005 是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关于信息技术安全的技术规范,专注于基于身份的数字签名机制。它定义了一种以用户身份(如电子邮件地址或用户名)作为公钥标识符的数字签名方法,从而简化了公钥基础设施(PKI)的复杂性。
基于身份的数字签名是一种特殊的数字签名机制,其核心思想是使用用户的唯一身份信息(例如姓名、电子邮件地址等)直接作为公钥的一部分,而无需依赖传统的证书颁发机构(CA)。这种方式显著降低了公钥管理的复杂度。
传统数字签名需要通过证书颁发机构(CA)为每个用户分配唯一的公钥证书,而基于身份的数字签名则直接使用用户的唯一身份信息作为公钥标识符。这使得基于身份的机制在某些场景下更加高效和易于部署。
附录提供了实现基于身份的数字签名机制的具体算法和技术细节,包括签名生成和验证过程的数学模型。这些附录内容帮助开发者更好地理解和实现标准中定义的机制。
并非所有场景都适合使用基于身份的数字签名。例如,在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环境中,传统数字签名可能更可靠。然而,在资源受限或需要简化公钥管理的场景中,基于身份的机制具有明显优势。
安全性取决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GBT 17902.2-2005 本身并不直接支持多因子认证,但可以通过结合其他安全机制(如硬件令牌或生物特征识别)来实现更强的安全性。
要验证签名的有效性,需执行以下步骤:
GBT 17902.2-2005 并未强制要求特定硬件支持,但建议使用高性能的计算设备以提高签名和验证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