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基于DHI的奶牛酮病监测、预警和早期防控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监测方法、预警指标和防控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奶牛场在生产过程中对奶牛酮病的监测、预警和早期防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onitoring, Early Warning and Prevention of Ketosis in Dairy Cows Based on DHI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本文以《TSHZSAQS 00066-2022 基于DHI的奶牛酮病监测、预警和早期防控技术规程》的新旧版本差异为切入点,重点分析“酮病风险评分阈值”这一关键指标的变化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在旧版标准中,酮病风险评分阈值设定较为宽泛,仅根据奶牛日粮结构和产奶量变化进行粗略评估。而在新版标准中,该阈值细化为三个区间:低风险(0.8-1.2 mmol/L)、中等风险(1.3-1.7 mmol/L)和高风险(≥1.8 mmol/L)。这一调整源于近年来对奶牛代谢疾病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基于大量牧场数据积累后得出的更精准的风险划分。
具体应用时,养殖场需定期采集奶样并利用DHI检测系统获取β-羟基丁酸浓度。当检测结果落在不同风险区间时,应采取相应措施。例如,在低风险区,可维持现有饲养管理方案;进入中等风险区,则需加强营养调控,增加优质粗饲料比例,并密切监控个体奶牛健康状况;一旦达到高风险区,立即启动干预程序,包括补充葡萄糖制剂、调整日粮配方及必要时隔离治疗,以避免酮病爆发。
此外,新版标准还强调了动态监测的重要性。即每隔两周重新评估一次酮病风险状态,确保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作出反应。这种动态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防控效率,减少经济损失。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酮病风险评分阈值”的精确化不仅反映了科学认知的进步,也为实际生产提供了更加可靠的技术指导。牧场管理者应当充分理解并合理运用这一变化带来的优势,从而更好地保障奶牛健康与生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