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葡萄酒中多种非食用着色剂的测定方法——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本文件适用于葡萄酒中非食用着色剂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Title:Determination of Multiple Non-edible Colorants in Wine -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中国标准分类号:X45
国际标准分类号:67.160.1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TNAIA 0110-2022《葡萄酒中多种非食用着色剂的测定 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与旧版标准的对比中,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新增了对某些特定非食用着色剂的检测限值要求。例如,新版标准对苏丹红I号和II号的最低检出浓度进行了调整,从原来的0.5μg/L降低到了0.1μg/L。这一改变意味着检测技术需要更高的灵敏度和更严格的控制条件。
以苏丹红I号为例,在实际应用时,为了满足新的检测限值要求,实验室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仪(HPLC-MS/MS)。首先,样品预处理至关重要,通常采用固相萃取(SPE)技术来净化样品,去除干扰物质。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样品准备:取适量葡萄酒样品,加入内标溶液,确保后续分析过程中能够准确校正。
2. SPE净化:将样品通过预先活化的SPE柱,收集流出液,此过程可有效去除脂肪酸、色素等杂质。
3. 浓缩:使用氮气吹干装置浓缩净化后的样品至接近干燥状态。
4. 定容:向浓缩后的样品中加入流动相定容,制备成适合进样的液体。
接着,将制备好的样品注入HPLC系统,利用反相色谱柱分离目标化合物。流动相一般由甲醇和水组成,梯度洗脱有助于提高分离效果。经过色谱柱后,样品进入质谱检测器,采用电喷雾离子化(ESI)源,正离子模式下监测苏丹红I号的特征离子反应通道m/z 497.1→355.1。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标准曲线的建立:使用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绘制标准曲线,确保线性范围覆盖所需检测限值。
- 空白对照实验:定期进行空白样品测试,验证仪器稳定性及环境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 数据处理:采用专业软件处理得到的数据,计算出样品中苏丹红I号的实际含量,并与设定的限值比较,判断是否符合规定。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有效地按照TNAIA 0110-2022标准的要求完成对葡萄酒中苏丹红I号的检测工作。这不仅提高了检测精度,也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