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数据中心容灾备份能力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实施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各类组织对其数据中心容灾备份能力的规划、建设和评估。
Title:Evaluation Specification for Disaster Recovery and Backup Capability Construction of Data Centers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TZBLM 0001-2022《数据中心容灾备份能力建设评价规范》相较于旧版标准,在多个方面进行了优化和细化。其中,关于“数据恢复时间目标(RTO)与数据丢失量目标(RPO)的量化评估”这一条目是新版标准中的重要变化之一。本文将围绕这条内容展开深入解读。
在旧版标准中,对于RTO和RPO的要求较为笼统,仅提出需要根据业务需求设定合理的恢复时间和数据丢失量,但并未给出具体的评估方法或实施步骤。而在新版标准中,明确了RTO和RPO应当基于业务影响分析(BIA)来确定,并且要求企业制定详细的灾难恢复计划(DRP),确保在发生灾难时能够快速有效地恢复关键业务功能。
例如,假设某企业的核心业务系统每天处理大量交易数据,其业务影响分析结果显示,如果该系统中断超过4小时,则可能造成超过50万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因此,根据BIA结果,企业可以将其RTO设定为4小时以内,同时结合自身技术条件和技术架构,合理设定RPO。如果系统采用实时同步的数据复制技术,则可以将RPO设定为接近零的状态;而对于依赖定期备份恢复机制的企业来说,可能需要接受数小时甚至更长的数据丢失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
1. 全面开展业务影响分析:识别所有关键业务流程及其支持的信息系统,评估各流程的重要性及中断后的潜在损失。
2. 选择合适的容灾备份策略:依据业务需求和技术可行性,选择适当的备份频率、存储介质以及恢复方式。
3. 建立完善的灾难恢复计划:包括但不限于人员职责分配、应急响应流程、测试方案等,并定期组织演练以验证计划的有效性。
4. 持续监控与改进:随着业务发展和技术进步,定期重新审视并调整RTO和RPO值,确保始终符合当前业务需求。
通过以上方法的应用,企业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新版标准的要求,还能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容灾备份能力,降低因突发事件导致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