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内伤发热的定义、诊断要点、辨证论治及治疗原则。本文件适用于中医内科领域内伤发热的临床诊疗及相关教学、科研工作。
Title: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Internal Injury Fever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rnal Medicine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际标准分类号: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内伤发热是中医内科常见病症之一,在TCACM 1310-2019《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中对此有专门论述。本文以“病因病机辨识”为核心,解析新旧版标准的主要差异,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在旧版标准中,对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描述较为笼统,主要归结于肝郁化火、阴虚火旺等几种类型。而新版标准则进一步细化了病因病机的分类,新增了“脾胃虚弱型”的表述。这一变化反映了近年来临床实践中发现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内伤发热,即由于长期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进而引发体内湿热蕴结,最终表现为低热不退的症状。
例如,在实际应用中,对于这类患者,治疗时不仅要考虑清热解毒的传统方法,还需要加入健脾和胃的药物,如党参、白术、茯苓等,以恢复脾胃正常运化功能。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发热症状,还能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体质,避免病情反复发作。
通过这样的调整,新版标准更加贴近现代中医临床实践需求,为医生提供了更为精准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法选择。这不仅是理论上的进步,更是对中医药疗效提升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