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面瘫病(中风病)的诊断、辨证论治及预防调护等临床诊疗相关内容。本文件适用于中医内科临床医生对面瘫病的诊疗工作。
Title:Clinical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Facial Paralysi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rnal Medicine
中国标准分类号:C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面瘫病在TCACM 1292-2019《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中是一个重要的病种,其诊断与治疗涉及到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的结合。本文将聚焦于该指南中新旧版本在治疗方法上的一个显著差异——针灸疗法的运用。
在旧版(假设为某早期版本)中,针灸治疗面瘫主要强调局部取穴,如阳白、四白等穴位,以促进面部肌肉功能恢复。然而,在TCACM 1292-2019的新版中,不仅保留了这些传统穴位,还增加了远端穴位的选择,比如合谷、足三里等。这种变化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的发展,即不仅仅关注病变部位本身,而是通过调节全身气血来达到治疗效果。
具体应用时,可以采用如下方法:首先确定患者的具体症状表现,如患侧面肌瘫痪的程度及伴随的症状(如口角歪斜、流涎等)。然后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选择合适的穴位组合。对于急性期患者,可侧重于缓解炎症反应,此时应加强局部穴位刺激,并配合使用电针仪增强疗效;而对于恢复期患者,则需注重改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这时远端穴位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在实施针灸治疗的同时,还应注意配合其他辅助措施,如药物治疗、物理因子治疗等,形成综合治疗方案。例如,可以在针灸前后给予抗炎药物,或者结合红外线照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总之,新版指南对面瘫病针灸疗法的调整反映了中医药学与时俱进的特点,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和整体调理,这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医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当灵活运用指南内容,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