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有头疽的诊断、辨证论治、治疗方法及预防调护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中医外科临床医师对有头疽的诊疗实践。
Title:Clinical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arbuncl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urgery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际标准分类号: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TCACM 1150-2019)中关于“有头疽”的部分,与旧版相比,在病机认识和治疗原则上有显著更新。其中,“有头疽”病机从单纯的“火毒凝结”调整为“湿热蕴结、气血亏虚”,这一变化更符合现代临床实际。本文将围绕这一核心差异,详细解读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
传统观念认为“有头疽”多由外感火热之邪所致,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明显,但近年来临床观察发现,许多患者并非单纯火热证候,而是存在明显的湿热内蕴及正气不足的表现。新版指南提出“湿热蕴结、气血亏虚”的病机,强调了湿热与气血亏虚并存的重要性。这意味着治疗时不仅要清热解毒,还需兼顾祛湿健脾、补益气血。
例如,对于一位40岁男性患者,主诉右臀部出现一硬块已一周,伴有疼痛、发热,局部皮肤红肿,按压有波动感,舌苔黄腻,脉滑数。根据新版指南,此病例应诊断为“有头疽”。治疗上需采用清热解毒、祛湿化浊、补益气血的方法。方药可选用仙方活命饮加减,同时加入茯苓、白术等健脾祛湿药材,并配伍当归、黄芪等补气养血药物。通过这样的综合调理,既解决了急性炎症问题,又改善了患者的体质,有助于防止病情反复。
此外,新版指南还特别强调了早期干预的重要性。对于初起阶段的小结节或硬块,应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发展成严重感染。这提醒医生在临床实践中要更加注重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处理,而不是仅仅等待症状加重后再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新版指南对“有头疽”病机的新认识体现了中医药理论的进步,也更贴近现代医学实践。通过对病机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