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中医整脊科对骨质疏松脊椎并发症的诊断、评估和治疗原则。本文件适用于中医整脊科医师及相关从业人员在临床实践中的参考与应用。
Title: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Osteoporosis Spinal Complication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thopedic Manipulation - TCACM 1298-2019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际标准分类号: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本文以《TCACM 1298-2019中医整脊科临床诊疗指南》中关于骨质疏松脊椎并发症的“手法治疗原则”为切入点,聚焦其与旧版标准的主要差异,并详细解析新版标准的具体应用方法。
在旧版标准中,对于骨质疏松脊椎并发症的手法治疗原则较为笼统,仅强调了“轻柔操作”和“避免暴力”,缺乏具体的实施细节。而在新版标准中,这一原则得到了细化,明确提出了“分阶段、个性化”的操作规范。具体表现为:
1. 分阶段:根据患者病情进展的不同阶段,手法治疗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初期主要以缓解疼痛为主,手法需更加温和;中期则注重调整脊柱结构,手法力度可适当增加;后期重点在于巩固疗效,手法应以稳定为主。
2. 个性化:结合患者的年龄、体质、骨密度等个体化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手法方案。例如,老年患者的骨骼更为脆弱,手法操作时需要特别注意力度控制和节奏把握。
以一位65岁女性患者为例,她患有严重骨质疏松伴发胸椎压缩性骨折。依据新版标准,初期治疗时采用轻柔的推拿手法,重点放在放松局部肌肉,每日一次,每次约20分钟;进入中期后,逐渐加入适当的牵引和旋转手法,帮助恢复脊柱正常排列,每周两次;到了后期,则以维持性手法为主,辅以针灸辅助,确保长期疗效。
通过这样的分阶段、个性化手法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因不当操作引发的二次损伤风险。这不仅体现了新版标准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更清晰的操作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