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曝气生物滤池的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管理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采用曝气生物滤池工艺的污水处理工程。
Title:Technical Code for Aerated Biofilter Engineer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P54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60.25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遵循“CECS 265-2009 曝气生物滤池工程 技术规程”核心原则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流程和调整资源配置,可以有效降低运行成本并提升效率。以下是基于核心业务环节提出的10项弹性方案。
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将曝气生物滤池分段建设,便于根据实际需求逐步扩展或调整规模,从而减少初期投资压力。
引入智能化监控设备,实时监测水质参数和设备运行状态,通过数据分析优化曝气频率和水量分配,避免资源浪费。
在满足进水水质要求的前提下,适当混合不同来源的废水,均衡污染物浓度,提高处理效率,同时降低单一废水处理的复杂性。
根据实际工况选择经济性更高的填料材质,在保证处理效果的同时降低材料成本,例如采用改性塑料代替传统陶瓷填料。
结合季节变化和负荷波动,灵活调整曝气量,避免长时间高能耗运行,实现节能降耗。
将部分污泥回流至前端处理单元,增加微生物浓度,提高处理效率,并减少外排污泥量,降低后续处置成本。
对曝气生物滤池的不同区域实施独立控制,根据不同区域的污染物分布特点优化操作参数,提升整体处理效能。
与其他污水处理设施共享备用设备(如风机、水泵等),减少冗余配置,降低维护和管理成本。
建立周期性的性能评估机制,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调整工艺参数,确保长期稳定运行。
加强员工技能培训,鼓励创新思维,通过合理激励机制激发团队积极性,推动技术改进和流程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