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慢性溃疡气虚毒滞证的诊断依据、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本文件适用于慢性溃疡中医证候的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及相关科研工作。
Title:Diagnostic Criteria for Qi-Deficiency and Toxin-Stagnation Syndrome in Chronic Ulcer (TCACM 1352-2021)
中国标准分类号:R27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4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慢性溃疡气虚毒滞证是中医治疗慢性难愈合创面的重要辨证分型之一,其诊断标准在行业标准《TCACM 1352-2021》中得到了规范。本文将以“气虚毒滞证的核心病机与临床应用”为主题,重点解读该证候中“气虚为本、毒滞为标”的核心机制,并结合新旧版本标准差异,探讨其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气虚毒滞证的核心在于“气虚”与“毒滞”的相互作用。“气虚”表现为全身乏力、少气懒言、自汗等症,“毒滞”则以局部红肿热痛、创口分泌物异常为特征。这种病理状态常出现在糖尿病足溃疡、压疮等慢性溃疡患者身上。相比旧版标准,《TCACM 1352-2021》更强调了气虚与毒滞之间的动态关系,将“气虚”置于首位,突出了补气的重要性。
在临床应用上,首先需通过望闻问切全面评估患者状况。例如,观察创面颜色是否暗淡、边缘是否整齐;询问患者有无疲倦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一旦确诊为气虚毒滞证,治疗应遵循“扶正祛邪”的原则,即同时注重补气和清解毒邪。常用方剂如黄芪生脉饮加减,其中黄芪补气固表,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丹参活血化瘀。此外,在外治法上可选用具有生肌敛疮功效的中药膏剂,配合局部换药操作,促进创面愈合。
值得注意的是,《TCACM 1352-2021》新增了对患者整体功能状态的考量,比如增加了“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薄白”等典型体征描述。这不仅丰富了诊断依据,也提醒医生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全身情况,避免单纯针对局部病变进行处理。
综上所述,《TCACM 1352-2021》关于慢性溃疡气虚毒滞证的诊断标准更加科学严谨,体现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的发展趋势。临床医师应当深入理解其内涵,灵活运用相关知识指导诊疗实践,从而提高慢性溃疡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