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孤独症谱系障碍的中医儿科临床诊断、辨证分型及治疗原则和方法。本文件适用于中医儿科医师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的临床诊疗工作。
Title: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ediatric Medicine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际标准分类号: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我选择解读《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孤独症谱系障碍》(TCACM 1307-2019)中关于“辨证分型”部分的新老版本差异,并详细说明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方法。
在旧版指南中,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辨证分型较为简单,主要分为肝肾阴虚型、心脾两虚型和痰浊内阻型三种类型。这种分类方式虽然能够涵盖大部分患者的基本情况,但缺乏对复杂病情的细化描述,难以满足临床精准治疗的需求。
新版指南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优化调整,新增了脾虚湿困型和气血亏虚型两种辨证分型,使得整个体系更加完善。这样的改动主要是基于近年来中医药理论研究进展以及大量临床实践积累的结果。例如,在脾虚湿困型中,强调了脾胃功能失调导致体内湿气积聚,从而影响儿童的情绪稳定性和社交能力;而在气血亏虚型里,则突出了气血不足对患儿认知发育的影响。
那么如何应用这些新的辨证分型呢?首先需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全面了解患儿的具体状况。比如对于脾虚湿困型的孩子来说,通常表现为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症状;而气血亏虚型则常见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注意力分散等情况。医生应根据这些特征准确判断属于哪一类型的证候,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此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可以结合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辅助治疗。如针对脾虚湿困型可采用健脾祛湿类中药方剂配合腹部按摩促进消化吸收;而对于气血亏虚型,则可以选用补益气血的药材并配合头部穴位刺激以改善脑部供血状况。
总之,《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 孤独症谱系障碍》(TCACM 1307-2019)通过对原有辨证分型体系的补充和完善,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了更为科学合理的诊疗思路和技术支持。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也为广大孤独症患儿带来了更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