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细晶粒棒线材控轧控冷技术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检验方法及验收规则。本文件适用于采用控轧控冷工艺生产的细晶粒棒线材。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trolled Rolling and Cooling of Fine-grained Bars and Wires
中国标准分类号:H41
国际标准分类号:77.04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本文以《TCISA 455-2024细晶粒棒线材控轧控冷技术规范》中关于终轧温度控制的新要求为例进行深入解读。与旧版相比,新版标准对终轧温度的范围进行了更严格的限定,并增加了具体测量方法。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终轧温度直接影响钢材的组织结构和性能。按照新标准的要求,终轧温度应严格控制在Ar3相变点以上50℃至950℃之间。这一区间既能保证奥氏体未再结晶区变形的有效性,又能避免因过低温度导致的加工硬化现象。
为了准确测定终轧温度,推荐使用热电偶直接插入轧件表面进行实时监测。同时,还需结合在线测温系统与离线金相分析,确保数据准确性。例如,在某钢厂的应用案例中,通过优化热轧工艺参数,将终轧温度波动控制在±10℃以内,显著提高了产品的韧性和强度指标。
此外,还应注意不同钢种对终轧温度的具体需求。例如,对于高碳钢而言,需适当提高终轧温度以促进碳化物溶解;而对于低碳钢,则应保持较低的终轧温度以细化晶粒。因此,在具体实施时应根据产品牌号及性能目标灵活调整终轧温度,以达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