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相关术语的编码原则、编码结构及具体术语定义。本文件适用于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及相关领域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诊断、治疗、研究和数据交换中的术语标准化应用。
Title:Coding Specification for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Terminology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本文将聚焦于TSZSMDA 001-2021与旧版标准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术语编码规则上的主要差异,以“阈值前病变编码规则的变化”为切入点展开深入分析。
在旧版标准中,对于阈值前病变的编码较为笼统,仅根据病变范围和血管异常程度划分为轻、中、重度三个等级。然而,TSZSMDA 001-2021对此进行了细化,新增了基于周边血管异常形态的具体分类。例如,将周边毛细血管无灌注区分为小片状、大片状及融合状三种类型,并分别赋予不同的编码标识。
这种变化的核心目的在于提高诊断的精确性。新版标准要求医生在记录时需结合眼底照相结果,准确判断无灌注区的具体形态特征。比如,当发现周边存在多处小片状无灌注区域时,应选用特定编码标注;若出现大片状或融合状,则需使用另一组编码。
这一调整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促使医护人员更加细致地观察病情发展过程,有助于早期识别高风险病例;另一方面,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更为可靠的统计数据支持,便于评估不同干预措施的效果。
总之,TSZSMDA 001-2021通过引入更精细的分类体系,不仅提升了术语编码的专业水准,也推动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管理的规范化进程。医疗机构应当及时更新相关知识库,确保诊疗活动符合最新标准要求。